top of page

​合氣道歷史

   日本合氣道創始人植芝盛平在年輕時就曾學過柔道。1915年拜於大東流柔術的祖師武田惣角門下,之後取得武田擔任免許證書。1920年,受到大本教創始者出口王仁三郎的邀請,在京都的綾部開設「植芝塾」教導柔術。因為大本教裡來往的軍人很多,對於他日後的成就幫助很大。1922年,植芝在大本教創始者出口王仁三郎的建議之下,將自己所學的武術改名為「大東流合氣柔術」,並獲得武田惣角的同意。1931年,在海軍大將竹下勇的協助下在東京成立皇武館道場,1940年成立財團法人皇武會以推廣合氣武術。1942年,皇武會在日本軍部所屬的大日本武德會的要求之下,將植芝流合氣柔術改名為「合氣道」;戰後,1948年植芝吉祥丸正式以「合氣道」的名義向日本文部省申請改正認可。

        日本合氣道的特徵在於切入對手死角,破壞對手重心,以固技及投技為主。不以蠻力攻擊對方,而是將對方的力量引導至無威脅的方向,甚至吸收化為自己的力量而反擊。強調稽古、鍛鍊,與年齡、性別、體格無關,不爭輸贏 ;不追求勝利的快感 ; 適合想運動、訓練基本反應以及探究合氣道內涵的人;不強調勝負,禁止任何形式的比賽(試合)。除了體術之外,合氣道亦有使用木刀、杖等武器技。
       台灣合氣道創始人李清楠在年輕時就曾學過柔道。民國五十年代初期拜於大阪合氣會的會長田中萬川門下,之後經由田中萬川的運作,短期內直接取得合氣會六段師範的證書,且獲得在台灣教授合氣道的資格。

      民國56年李清楠借用台北市太平國小柔道場成立台灣第一個合氣道道場。李清楠號召自己從前學習柔道的學弟和學生們,一同加入合氣道的推廣。民國62年(1973年)在台北市成立中華民國合氣道協會,成為當時台灣合氣道惟一的領導團體。

     民國80年之後,旗下許多弟子,遂脫離中華民國合氣道協會,另外自行成立中華民國合氣道推廣訓練協進會。

     民國85年,對外正式發表了合氣太乙拳,並在許多國內外場合進行公開演武。

     民國97年1月20日李清楠老師過世。享壽八十八歲。其唯一衣缽傳人由弟子王琇娟(國際合氣道七段)師範接任,並任中華民國合氣道協會理事長致力於台灣合氣道推廣。

​臺北醫學大學合氣道社 TMU Aikido Club

bottom of page